钩强(鲁班发明了什么东西?)
文章出处:本站 人气: 发表时间:2023-09-22 22:19:02
钩强是什么运动
拔河。
钩强,指拔河的古称,也指公输盘制造的攻城武器。又称强钩、牵钩、拖钩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施钩之戏,以绠作篾缆,相(系)绵亘数里,鸣鼓牵之……。公输子游楚,为舟戏,其退则钩之,进则强之,名钩强,遂以败越。以钩为戏,意起于此。”后逐渐成为民间一种角力的游戏。
唐代在钩强的基础上发明了拔河运动《封氏闻见记》:“古用篾缆,今则大麻绳,长四五十丈,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。分二朋,两勾齐挽当大旗之中,立大旗为界。震鼓叫噪,使相牵引,以却者为输,名曰拔河。”
唐中宗、唐玄宗都曾多次主持过拔河比赛,有一次,参加的人数竟达千余人。河东进士薛胜当场即兴作《拔河赋》一篇,记叙了这一壮观的场面。
拔河

拔河,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拔河运动的前身“钩强”或“牵钩”便已诞生,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。在1912年和1920年,拔河运动曾一度进入奥运会赛场,但随后因规则争议太大而被取消。
但在中国民间,拔河却是一项普及范围非常广的运动。在学校里,班级与班级之前几乎每年都有拔河比赛;在工作之后,各个部门之间也经常举办拔河比赛。
作为一项民间体育运动,拔河运动同样非常讲究技巧,从准备姿势,到人员的排序,再到重心的运用,都能够左右拔河比赛结果的走向。
与此同时,作为一项团体运动项目,拔河运动能够极大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,增加队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。所以,拔河运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“团建”的核心项目,普及度非常高。
在古代军旅中被称为钩强的是什么比赛
唐中宗、唐玄宗都曾多次主持过拔河比赛,有一次,参加的人数竟达千余人。
钩强也叫钩拒、钩巨。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。据《墨子·鲁问》记载:从前楚越水战,因楚人顺流而进,迎流而退,见利而进,见不利则其退难。越人迎流而进,顺流而退,见利进,见不利则其退速,致使楚败于越。楚为改变这种战局,在鲁班初到楚国后,就首先让分制造了这种兵器,对败退的敌船能钩住,对进攻的敌船能抗拒。
鲁班发明了什么东西?
1、石磨: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。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,各凿成密布的浅槽,合在一起,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,就把米面磨成粉了。
2、锁钥: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,形状如鱼。鲁班改进的锁钥,形如蠡状,内设机关,凭钥匙才能打开,能代替人的看守。
3、钩强:“钩强”也称“钩拒”、“钩巨”。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,可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。传说是鲁班发明。
4、墨斗:墨斗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,传为鲁班发明。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贮墨,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穴染色,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。
扩展资料
轶事:
古代拖钩演变的拔河运动是怎样的?

那是在战国时期,南方地区的楚国和吴国之间经常要进行水上的舟战。
有一天,楚国君主为了要在舟战中打败吴国,他便花重金聘请鲁国名匠公输般来楚国游玩,并让他帮忙设计一种可以用于舟战的器具。公输般非常聪明,他很快就发明了一种名为“钩强”的器具。
也就是在舟战时可以广泛使用,当占优势的情况下,可以用它勾住敌舟,不让其逃脱。在战斗失利时也可以用它抵住敌舟,不让其接近,以免被俘。
楚国水军虽配备了这种“钩强”器具,他们又不可能整日在水上操练,于是楚国水军便将“钩强”从水上移到了陆上操练,等到操练娴熟以后,楚国水军带上这种“钩强”器具,很轻易便打败了吴国。
后来,因为“钩强”拒敌的效果很不明显,所以它的基本动作从“退则钩之,进则退之”,逐渐演变为单一的“钩”,也就是“拖”和“牵”技巧,进而从军事上脱离出来,普及到了民间,演绎成一种竞技项目,称为“牵钩”或“拖钩”,这便是我国古代拔河的雏形。
后来,春秋战国时期的“钩强”操练逐渐变成了“钩牵”竞技,昀初只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故地一带流行,操作的用具早已经由篾绳取代了“钩强”。
古代拔河所用的篾绳的长短视参加人数的多少而定,有的篾绳长度竟然可以达到“绵亘数里”。古代人们在竞赛时还要鸣鼓,用一些激越的鼓声来激励双方角力的节奏,其场面之恢宏、气氛之热烈,都是非常壮观的。
后来,从“钩强”到拔河的发展线索,应该说是比较清晰的。但这种竞技何时定名为“拔河”,这个便有很多争议了。

一般人大多认为拔河的名字开始于南北朝时期,可作为依据的史料不胜枚举。因为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著名画家展子虔的《鬼拔河图》了,展氏一门历经北齐、北周,又仕隋朝,因此可知“拔河”这个名字在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。
还有,这项竞技判断胜负的标志是使用界旗为“河”,也就是能够把绳索拉过旗界,就是拔过了“河”;第二是指以绳索中心的标志为“河”,胜者就是把“河”拔了过来,也就是把绳索中心的标志拔了过去,可见“拔河”这个词是对这项竞赛活动规则的形象表述。
后来八桂地区仫佬族同胞的拔河游艺,也是将这个绳索的中心线称为“界河”。
甚至,还有人认为,拔河应该是一种古代感应巫术的活动。史书《隋书·地理志下》在介绍荆襄地区的拔河习俗时说:“俗云以此厌胜,用致丰穰。”这便是说,人们拔河是想祈求土地肥沃,来年能够获得大丰收。
此外,从拔河一般在春季进行的这个时段来看,拔河直接的目的应该是对雨水的祈求,所以“拔河”的本义应当是挽拔“天河”使它倒流下来灌溉庄稼,从而使天下风调雨顺。
古人举行拔河时,经常“绵亘数里,鸣鼓牵之”,也就是说古代拔河是参加者越多越好的。还有,拔河还需要“群噪歌谣,震惊远近”,这便是说古代拔河的声势越大越好,这些都是显示人力胜天的巨大力量的缘故。
拔河到了唐代时,由于唐中宗和唐玄宗的喜爱与提倡,“牵钩”竞技便由荆楚地区的地方性习俗,迅速发展为走向全国的全民性竞技项目。
唐代景龙二年的一天,唐中宗李显正在宫内梨园亭子看宫女们拔河,朝中的大臣进宫来向李显庆贺节日。唐中宗看拔河正在兴头上,他便说:“你们来得正好,也来比赛一场,一起预祝五谷丰登吧!”大臣们当然不好推辞。唐中宗当场指定:文臣一队,武将一队。
当时的武将萧元忠见自己这一队不但是少了一人,而且老头子也多。萧元忠便跪下启奏道:“小臣这一队,力量差得很呢!”安乐公主是唐中宗的爱女,她的驸马武延秀也参加了这场拔河比赛,她当然是护着丈夫这一边,便插嘴说:“你们这边有5个将军,都是练过武的,力气大着哩!”唐中宗连忙说:“人虽少一个,力量并不弱。”萧元忠无奈,只好遵旨比赛。大臣们都脱去了长衣,系紧腰带。他们来到场子中间,一旁宫监们早摆好了绳子和旗鼓等,还有宫女和太监分成两队分别帮大臣们呐喊助威。一声鼓响以后,两边都开始齐力拉绳,昀初双方还坚持了一会儿,不过驸马武延秀这一队多了一个人,又都年轻,他们一声吆喝,一下子就把绳子拉过去一米多,几个老将军还随着绳子向前踉跄了几步。因为他们手脚很不灵活,便随着绳子向前一下仆倒在地,好一会都爬不起来。唐中宗、韦皇后和宫女们看了都哈哈大笑,安乐公主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。
唐代参加拔河的人数很多,甚至多达成百上千人。人们在拔河时,都会在大绳正中插上一面大旗,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,称为“河界线”。等到比赛时,人们就以“河界线”为胜负的标志,所以那时候就改称“钩强之戏”为“拔河”了。
随着比赛开始的一声令下,河界两边选手们紧挽绳索,用尽全身的力气来牵引大绳,而围观者们震鼓呐喊,为选手们打气,场面很是热闹。
唐代的“牵钩”用具,已经由长达一百多米的大麻绳取代了篾缆,麻绳两头分系数百条小绳。唐代人们在进行竞赛时,两拨人各自拉住小绳在胸前挽成圈,这样便于发力。
那时候的竞赛规则是在长绳正中处立面大旗为界,昀终以拔过大旗的一方为胜利者;另一方就是失败者了,这与后来的拔河游戏基本相同。
唐代学者薛胜写有一首《拔河赋》,其中有一句是:“超拔山兮力不竭,信大国之壮观哉!”也是形容这个名词的由来。
唐代的民间拔河,多是男子参加;而唐中宗李显在皇宫中组织的拔河比赛,却让宫女参加。后来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在他所著的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:景龙三年,也就是公元709年,唐中宗李显让几百名宫女在玄武门外拔河。赛完之后,李显又让她们去游宫市,结果几百名宫女都乘机逃跑了。
因此,唐中宗李显可以算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体育表演的皇帝了,他组织了宫女拔河比赛,还组织过官僚贵族的拔河比赛。唐代以后,拔河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起来了。
唐代的学者张说在《拔河》一诗中写道:长绳系日住,贯索挽长河。春来百种戏,天意在宜秋。
这首诗大致点出了拔河这一习俗及其名称的真谛所在。此外,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拔河活动,有的还伴有关于其由来的各种传说,这些都丰富了我国“拔河”文化的蕴义。
鲁班发明了什么工具
鲁班,春秋时期鲁国人,姬姓,公输氏,字依智,名班,人称公输盘、公输般、班输,尊称公输子,又称鲁盘或者鲁般,惯称“鲁班”。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。
鲁班发明了什么工具
1、在木工工具方面,鲁班发明了锯子、曲尺、墨斗。墨斗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,曲尺最早的名称是矩,又名鲁班尺
2、在古代兵器方面,他发明了云梯、钩强。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,“钩强”也称“钩拒”、“钩巨”。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,可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。
3、在农业机具方面,鲁班发明了石磨。石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,提高了生产效率,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。
鲁班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枝发明之父。他被人们视为技艺高超的古代工匠的化身,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,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。